首页 > AI教程资讯

从MCP谈起,到底什么才是AINative产品?

文章来源:万象ai发布时间:2025-07-27 14:40:50

一、MCP 引起的 AI Native 的思考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看到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官方定义,心里突然有种特别强烈的感觉:

真正的 AI 产品,一定不仅停留在聊天阶段,必须要能够主动地调用工具、完成任务,真正形成功能闭环。

MCP 官方给出的原话是这样: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is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enabling AI applications to seamlessly connect with local or remote data sources and tools via a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facilitating efficient integration and context injection across multiple services.

——摘自 MCP 官方介绍文档(2024年)

原文链接

https://modelcontextprotocol.io/introduction

翻译成中文大概意思是:

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是一种标准化协议,能让 AI 应用通过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无缝连接本地或远程的数据源和工具,实现跨服务的高效集成和上下文注入。

说白了,过去的 AI(比如 ChatGPT、Claude)擅长的是对话,但要真正主动完成任务(比如自动检索数据、处理文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而 MCP 的出现,清晰地告诉我们:未来的 AI,不再只是能聊几句天,而是会自主做事。

这让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业界经常提到的「AI Native 产品」,究竟该长成什么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了许多公司和机构对 AI Native 的定义,想要理清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AI Native』。

二、各家眼里的 AI Native 到底是啥意思?

我最近整理了大大小小十几家机构的定义,每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

但细看下来,还是有几个观点特别值得关注。

我挑出几个典型的逐个讲讲。

Splunk:AI 必须是系统的核心能力

Splunk 官方博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到位:

AI Native means embedding AI at the core of all technical entities within your system, enabling intelligent, real-time, contextual decisions from end to end.

——《What is AI Native?》Splunk 官方博客

中文大致意思是:

AI Native 就是要把 AI 深度嵌入系统的每个环节,实现端到端的智能、实时和情境化决策。

这句话其实特别强调两点:

AI 不是外围插件,而是系统架构的核心。

AI 的价值在于「实时决策」和「全流程贯通」。

原文链接

https://www.splunk.com/en_us/blog/learn/ai-native.html

Ericsson:从架构原生到自主运行

Ericsson 的官方白皮书里也有类似的表述:

AI native is the concept of having intrinsic trustworthy AI capabilities, where AI is a natural part of the functionality, in terms of design, deploy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 AI native implementation leverages a data-driven and knowledge-based ecosystem, where data/knowledge is consumed and produced to realize new AI-based functionality or augment and replace static, rule-based mechanisms with learning and adaptive AI when needed.

——《AI-Native Networks》Ericsson 官方白皮书

原文太长了, 大体的中文意思是:

AI native是一个概念,指拥有内在的可信AI能力,其中AI在设计、部署、运营和维护等各个方面都是功能的自然组成部分。

AI native的实现利用数据驱动和基于知识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数据/知识被消费和产生,用来实现新的基于AI的功能,或者在需要时用具有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AI来增强和替代静态的、基于规则的机制。

Ericsson 特别强调的点是:

内在集成:AI不是**组件,而是系统的天然组成部分

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到维护的各个阶段都融入AI

数据驱动:基于数据和知识的生态系统运作

智能替代:用能学习和适应的AI替换传统固定规则系统

可信赖性:强调AI能力必须是可信的

其中,红字部分特别特别重要。

现在绝大部分声称自己是“Agent”的产品,本质上还是 规划 - 调用工具 - 行动 - 结果 的 AI 版 RPA。

原文链接

https://www.ericsson.com/en/reports-and-papers/white-papers/ai-native

Sapphire Ventures:AI 深度融合进产品体验

风险投资机构 Sapphire Ventures 从商业视角出发,提出:

AI-native applications are built on foundational AI capabilities, like learning from large datasets, understanding context, or generating novel outputs."

"AI-native applications deliver outcomes that break traditional constraints of speed, scale and cost, enabling entirely new possibilities.

——《Defining AI Native》Sapphire Ventures 报告

翻译过来大意是:

AI不是附加功能,而是产品体验的核心,能够突破传统速度、规模和成本限制。

他们提出了五个评估维度:

设计(Design):新的交互模式,更好的用户体验

数据(Data):数据管理、挖掘潜在数据价值、创建专有数据集

领域专业性(Domain Expertise):深度理解特定行业,快速综合分析

动态性(Dynamism):实时优化,个性化体验

分发模式(Distribution):灵活的定价和商业模式

对商业化的核心观点:

Funding for GenAI native applications surged in 2024, reaching $8.5B through the end of October""there are now at least 47 AI-n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market generating $25M+ in ARR

AI Native应用正在快速发展,2024年融资85亿美元,越来越多应用达到2500万美元年收入,将重新定义企业软件的未来。

简单说,就是 AI 必须真正融入到产品的业务逻辑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辅助工具。

原文链接

https://sapphireventures.com/blog/ai-native-applications/

Foundation Inc.:失去 AI 就等于失去功能

Foundation 公司更加直接了当:

An AI Native company or product is built from the ground up with AI as its core, meaning the company or product loses its main functionality without AI.

——Foundation Inc. 官网

意思是:

AI Native 产品是从零开始以 AI 为核心构建的,去掉 AI 后产品功能直接崩溃。

也就是说,AI 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非有不可的核心功能。虽然是他们在兜售自家服务,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原文链接

https://foundationinc.co/lab/ai-native-embedded-ai

Pluralsight:AI 能主动适应用户体验

Pluralsight 对 AI Native 的理解更偏向用户体验:

An AI-native mobile application integrates local or cloud AI to enable proactive, adaptive, real-time user experiences.

——《Building AI-Native Mobile Apps》Pluralsight

翻译一下:

AI Native 移动应用融合本地或云端 AI,实现主动、实时和自适应的用户体验。

简单理解,就是 AI 要能动态地根据用户行为调整自己,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固定任务。

原文链接

https://www.pluralsight.com/resources/blog/ai-and-data/ai-native-mobile-apps

Hypermode:AI 架构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Hypermode 开发者社区特别强调架构层面的持续优化:

AI-native architecture places intelligence at the system’s core, emphasizing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elastic scalability.

——《AI-Native Design》Hypermode

中文大致意思是:

AI Native 架构将智能置于系统核心,强调持续学习和弹性扩展能力。

这里强调的是,AI 不是一次性的算法,而是会持续学习进化的。

这个团队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就不贴单独页面了,直接看看他们 blog 吧。

https://hypermode.com/blog

上面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认真梳理一下,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通的:

AI 必须是核心(不是附加功能)。

AI 贯穿全链路(而非局部优化)。

AI 能够主动行动(不是只给建议)。

AI 会持续学习(不是僵硬固定)。

AI 精细控制成本(不是无限堆资源)。

AI 从架构开始就是原生设计(不是后期拼凑)。

我觉得,这几点,其实真正勾勒出了 AI Native 产品该有的模样。

三、怎么快速判断你的产品到底是不是 AI Native?

光看定义可能还有点虚,具体怎么判断自己产品是不是 AI Native 呢?

我根据上面的定义,自己做了一个量表,你可以拿下面几个问题自测一下,给自己产品打个分:

去掉 AI,你产品还能剩多少核心功能?

没了 AI 产品就废了 → 5分

没AI无所谓 → 1分

AI 在产品里是局部优化,还是端到端全流程?

全流程都有AI → 5分

只局部用用 → 1分

AI 是停在建议,还是直接行动闭环?

自动闭环完成任务 → 5分

只给建议不执行 → 1分

AI 是静态算法,还是持续学习用户行为?

持续学习主动适应 → 5分

没有学习和适应部分(不带记忆) → 1分

AI 是否能精细控制资源成本?

精细化高效控制调度成本 → 5分

没有调度逻辑,纯看产品工程化思路 → 1分

AI 架构是否原生设计?

架构一开始就是为 AI 设计 → 5分

靠** → 1分

到这里,你可以看看评分:

如果你平均打分在 4 分以上,恭喜恭喜,基本可以算得上真正的 AI Native 产品。

如果你平均在 3 分上下,说明你已经有了一定的 AI 基础,但还有不少地方可以更深入地改进。

如果你大部分问题都是 1-2 分,那可能你产品现在离真正的 AI Native 还有点距离,需要重新思考下 AI 在你产品里的真正定位。

这个小自测或许也能帮你对 AI Native 有更实操的认识,不仅仅是概念的理解,而是真正地用得上。

Ps.欢迎发给我体验~ 好的话帮写推文哈哈。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我自己最近做的一个小工具,看看它在「AI Native」这几个标准上表现如何。

四、从评估到实践:什么才算 AI Native?

聊了这么多理论上的标准,说实话,光停在理论上还是感觉不够。

到底要怎么设计,才能真正做出一个 AI Native 产品呢?

我写了个小 Demo: Alice,想亲手试试怎样落地一个真正 AI Native 的产品。

模型选择 Qwen3 和 Claude 4 Sonnet。

Alice 是干什么的?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通用的 AI 工具框架。

不管你给它什么任务,它都能智能地理解你的意图,自动调度相应的工具,最后把任务完整地执行下来。

描述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们直接看两个实际案例。

案例一:智能股票筛选与投资建议

注意注意!

下面的荐股仅仅是验证 AI 能力,不作为投资建议!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要谨慎!

比如,我最近用 Alice 做了一个简单的投资辅助。

“你觉得现在有哪些优质且价格被低估的美股?帮我筛选一下,然后帮我记下来。”

接下来 Alice 自己开始行动了,它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主动激活相关的工具模块:首先 Alice 自动激活了股票分析工具模块。

2.获取最新市场数据:它快速地调取了美股当天的涨跌排行榜。

3.技术指标快速分析:Alice 从排行榜中选出了一些有潜力但估值合理的股票,比如英伟达(NVDA)、AMD、谷歌(GOOGL)等,针对每只股票,它进一步做了技术面分析,包括多头排列、SAR趋势、MACD指标等等,最终筛选出了一个明确的优质股票清单。

4.自动形成结构化投资建议:它不仅告诉我当前的推荐股票,还给出了详细的操作建议,比如分批建仓策略、风险控制比例等等,并且主动提醒我当前市场有调整风险,建议我定期回顾和更新观察。

整个过程,我基本上只问了一句话,Alice 自己就迅速地帮我完成了全流程的分析和投资策略制定。我几乎没有做额外的人工干预,只是坐着看结果。

虽然看起来和 Manus 等产品有点相似,但这个其实和 Cursor 更为接近。

说白了,就是 AI 拿着一堆工具,灵活调用。

而并不是 Manus 这样的 Planning - Action - Result 的过程。

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承接用户的多轮对话。

然而,手快的我已经开始亏了。

案例二:文件管理和软件使用说明

上面的 Case 介绍了联网 API 的使用,接下来演示 AI 通过 API 对本地文件进行读写的功能。

让 AI 直接读写本地文件属于高危操作,我们这个是技术验证,所以暂时忽略安全性问题。

我对 Alice 直接问:

“现在文件夹里有什么文件?”

Alice 还是激活了工具,然后立刻扫描目录,给我列出了一张清晰的文件列表。

接下来我又说:

“读一下 readme,看看这个软件怎么用?”

Alice 不仅帮我打开了 readme 文件,还自动归纳出里面最重要的信息,比如软件的核心特性、快速安装步骤、以及配置模型的方法。

一分钟内,我就已经完全清楚了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不需要自己一点点读文档、查资料。

从股票分析到文件管理,Alice 都能自动理解、调度并完成任务。

这种能力,体现了我前面说到的 AI Native 的几个关键维度:

AI是产品的核心DNA(去掉AI,Alice根本没有存在意义)

AI贯穿整个产品全链路(每个动作背后都有AI自动完成)

AI主动行动形成闭环(用户一句话,Alice自己全部搞定)

AI能持续学习与自适应(工具带有记忆,长期使用下来,Alice会越来越懂我的需求)

AI智能精细地控制资源(根据任务选择最适合的工具模块)

架构层面AI原生设计(整个Alice系统从设计时就考虑AI模块化和深度集成)

当然,Alice 只是一个实验室产品,也是我后面分享的代码载体。

虽然并不是商业化产品,也没有真正接上 MCP 的 Host。

但这种基于代码的真实体验,或许更有价值。

到这里,AI Native 的第一步:认识 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下一篇,我会和你更深入一点,具体看看 Alice 是怎么实现这些 AI Native 特性的,也让你更直观地了解:

一个小小的 AI Native 产品,背后的代码可能到底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