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08ai导航网发布时间:2025-09-10 09:11:04
比尔·盖茨曾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这句话用于今天的人工智能再贴切不过。
2023年的大模型市场是昂扬的、争先恐后的。2024年的大模型市场是放缓的、冷静取舍的。而在春节前的这一周多时间里,大模型公司们似乎回到了两年前的兴奋状态,一天不止一个重大发布。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复盘与展望的时间点。
近期,「甲子光年」采访了35位大模型创业者,向他们征集了两个问题:
总结:2024年你所经历的Magic Moment是什么时候?
展望:2025年,你最看好、最期待的AI应用或AI趋势是什么?
这些AI创业者从不同的应用场景切入。除了基座模型研究之外,还包括AI Coding、AI视频生成、AI 3D生成、AI写作与虚拟角色创作、AI硬件、AI搜索、AI命理、AI for Science、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AI办公助手、AI Data、AI Infra等细分场景,以及由个人开发者所形成的AI超级个体。
AI的细分场景实在太多了。但如果把AI看作一项基础设施,它确实本就无处不在。
今天凌晨OpenAI发布了首个智能体应用「Operator」,OpenAI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兴奋地说,2025年将是Agent之年。而在我们采访的创业者中,这几乎也是他们共同的答案。
(注:以下排名在细分场景分类下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
唐家渝,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2024年,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Vidu的智能涌现时刻”。大概是去年11月,Vidu 1.5版本发布前一周,晚上大概11点左右,产品同学内测时发现了模型出现了“智能涌现”,即出现了上下文能力,Vidu 1.5突然可以理解多个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主体一致性其实原本是我们要在未来实现的目标,没想到在实现单主体一致后很快就涌现出了这一能力,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行业也没有任何先例可言。这个发现可以类比为大语言模型里从BERT到GPT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过去“预训练+微调”的方式转变为一种通用的模式。
当时我们很快召开高管会,在内部通知了这样一个惊喜,并在全球首发了Vidu多主体一致性功能。
2025年,我认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AI界的万物摩尔定律”正在加速发挥效用,即AI性价比极致化、AI人人可用进一步走向我们的日常。
当下,行业对于AI视频大模型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迅速生成高质量视频(如从几分钟缩短至10秒以内)的能力感到振奋。然而,市场的期待不止如此。生成效果的持续提升和成本的显著降低,会让AI视频生成行业的全球尖刀选手进一步缩减,可能只剩下不足5家,但它们的影响力将覆盖全球。
换句话说,一年时间而已,我们有望看到更多颠覆性变化的产生——一张AI时代的巨网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塑造人们三观之外的第四观——AI观。
王长虎,爱诗科技创始人;谢旭璋,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
2024年11月1日,我们的毒液特效模版伴随PixVerse V3视频生成模型上线后一夜爆火,许多素人、网红甚至明星李晨都自发用PixVerse做了毒液变身的视频发抖音。这是整个行业内,AI视频大模型第一次被普通人广泛使用并传播。
随后12月我们很快上线了移动端App并升级大模型到V3.5版本,PixVerse迅速增长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热度最高的视频生成平台,持续在Google Trends上领跑行业,登上欧洲及中东多国App Store总榜、影像榜第一;Google Play美国地区人气增速榜第一。继毒液之后,我们的肌肉变身、神明拥抱等AI视频模版也在全球社交媒体上接连爆火。通过极致的工程化和产品化能力,我们让AI视频技术真正进入了每个普通人的娱乐生活。
AI视频大模型的ChatGPT时刻有机会在2025年到来。我们相信随着视频模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使用门槛的进一步下降,AI视频生成技术将普惠到涉及视频创作和消费的千行百业,产生新的亿级用户量的平台。
张迪,快手副总裁、大模型团队负责人
2024年对于快手大模型,尤其是可灵AI和我自己来说,都是加速「狂奔」的一年。从6月6日我们第一次正式发布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可灵AI以每周一次小版本、每月一次大版本在持续迭代。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第一天发布的时候,我自己内心是有点忐忑的,因为不太确定大家的预期有多高。但发布2个小时后,团队同学就激动地告诉我“爆了”,大量的AIGC圈子的知名KOL涌入我们的用户群,海外的社媒上也开始热烈的讨论......
从那个时刻开始,我的判断是:属于可灵AI和我们的机会真正来了!
于是我们团队带着“先发优势”的压力开始了一路狂奔,不管是基座模型,还是各种可控编辑的能力,亦或是我们的用户规模和商业化规模,都给了行业很大的惊喜。但是“给行业惊喜”和“持续给行业惊喜”的难度和挑战是很不一样的,今天回头看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判断和决策,都是快速敏捷的落地并拿到了关键的认知,在狂奔中思考,在行动中迭代。
我认为2025年会进入真正属于大模型应用的“黄金时代”,我也非常期待2025年有超级智能体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基于GenAI的创新工作流和交互方式将逐步成型,模型和产品会以一种更紧密的配合关系渐进式推进。相信可灵AI能够持续突破,让技术价值和用户价值在场景中充分融合,基于GenAI为用户打造全新的内容表达和消费模式。
何嘉斌,Ropet CEO/联合创始人
团队在2024年大半年专心研发产品,到10月第一次上海玩具展给大众用户体验的那一瞬间,很多路人驻足玩这个产品,隐约感觉我们做对了。直到去CES,代表中国硬件创业项目向全球展示,获得了全球60亿次的媒体曝光,那一刻坚信我们产品是对的。
2025年,最期待的是看到有AI硬件真的有粘性,能持续被用户使用。这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当然,我认为AI宠物应该是这个应用中非常有机会的一个品类。
King Cui,GMI Cloud 合伙人,亚太区总裁
2024年,我决定挑战自己成长的边界,离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平台,开始投身Global AI Cloud创业,目前在GMI Cloud担任亚太区负责人。
我认为2024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向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过渡的元年,有两个Magic Moment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上半年OpenAI首次发布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它第一次突破了传统单模态生成的限制,开始向多模态信息融合;另一个是下半年OpenAI推出的o1模型,引入 “强化学习+思维链” 训练架构,以解决生成式AI在复杂推理上的短板,再一次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迈向AGI时代的信心。
2025年,从期待的角度——我相信很多人都期待,原本寄希望于2024年就能爆发的AI智能体,能够在2025年真正从 “增强知识” 向 “增强执行” 转变,在各行各业开始规模化落地。
2025年,从看好的角度,我看好全球范围内将持续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GMI Cloud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北美、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已经规模化上线了NVIDIA H200、H100的GPU Cloud Service,我们也将会在2025年陆续上线NVIDIA B200、B300、GB200、GB300等更高端的GPU,为推动人类迈向AGI时代提供安全稳定、高效便捷的AI基础设施服务。
夏立雪,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
2024年我的「Magic Moment」有许多,几乎可以说是「Magic Year」了。
因为2023年的所有预判几乎都成真了。这一年里,行业在算力端和模型端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就像有一双手捏住糖果纸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拧紧。许多模型团队从大规模预训练竞赛中抽身,转战垂直行业落地,年初算力市场“一卡难求”,如今也相应地得到极大缓解。供需格局正发生根本性转变,粗放式算力供给即将被淘汰,当下大模型产业亟需的是面向AI应用落地,具备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精细化算力。
无问芯穹在创立之初,就抱着这样一个期待:我们希望从模型和算力的结合场景切入,构建能够连接“M种模型”和“N种芯片”的AI算力基础设施,支持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元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与运行。为此,我们构建了Infini-AI异构云,汇集了市面上绝大多数主流模型,先打通了异构算力的推理,紧接着打通了异构的训练,并且在推理加速和训练优化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服务了许多模型伙伴、算力伙伴和下游应用客户。
我相信,2025年会是AI应用爆发最关键的一年。大模型技术的市场教育已经完成,AI与各行业的融合即将达到临界时刻,许多精彩的产品会瓜熟蒂落。作为给各个大模型行业场景「输送弹药」的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最终目标是促使AI技术和可控算力的供给像水电煤一样成熟,让更多企业与个人能够无感地使用到最先进模型能力与底层的异构算力,让算力成本指数级下降,真正实现算力普惠,赋能各行各业。
韩卿, Kyligence联合创始人兼CEO
2024年12月某天清晨在灵隐寺,一只白鸽展翅在太阳初升之时,当时非常有幸用手机拍下了这个Magic Moment,如同自己和公司在这一年的重生。
2025年,我最看好的AI趋势是企业级AI应用的爆发。
当前AI在to C领域有非常多的应用和爆款,足以看到AI带来的巨大价值和潜力。但企业级应用受限于数据、安全、采购流程和使用习惯等,尚须时日才能成熟。随着这两年的摸索和试验,甲方逐渐建立了算力和大模型基础能力,并且经过一些试验和摸索,逐渐回归理性,预期趋进于今天AI能带来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供应商方面,随着各个玩家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够交付出生产可用的AI应用,具备了以标准化AI产品服务各个客户的能力。
我最期待的AI应用是AI数据智能体,头部企业的数据相对比较完备,在大数据时代完成了治理,拥有良好的数据基础和使用用户。通过数据智能体,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数据价值和潜力,并快速赋能业务和用户。
黄东旭,PingCap联合创始人兼CTO
2024年似乎不像2023年那样有一种被洪流推着走的感觉,似乎也随着GPT-5的难产,开始有人怀疑传统意义上的Scaling Law。(不过下半年开始,基于RL的推理模型开始发光发热,而且 DeepSeek R1的惊艳,似乎又让我有点感到了GPT-4时候的兴奋,但不好意思,这是2025年的事情了)。
而且大家似乎发现真正重要的还是数据本身。当下如果希望用GenAI做点有用的东西,基本上RAG成为了事实标准。但是大家渐渐也发现,RAG本质上也是个Data business,真正有价值的还是数据(个人数据,上下文数据),而大模型本身因为API的标准化,也随着开源模型越来越强,似乎变成了一个可插拔的组件。
所以作为一个Database领域的创业者,感觉到相当的利好呢,也实际感受到企业对于各种数据存储,结构化的也好,非结构化的也好,需求在持续提升中(不管当下有没有用,存下来总是没错的)。
2024年的Magic Moment,是第一次用Cursor的时候,感觉又可以写代码了。 还有一个瞬间是,突然发现最强的头部开源大模型,似乎都是国产的了。
2025年,基于RL的方向会出现新的Scaling Law。DeepSeek R1的思考过程让我感觉我们对智能的理解还是太浅薄了,但是随着R1的爆火,业界一定会集中资源跟进。
我看了下我去年写给今年的自己的问题:“开源模型达到GPT-4水平了吗?”,啧啧,果然达到了。
栾小凡,Zilliz合伙人&研发VP
2024年,我最难忘的Magic Moment,来自于Tesla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试驾体验。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多模态数据等方式,逐步消除了驾驶过程中的“断点”,让我首次真正相信AI具备替代人类完成更复杂任务的能力,摆脱传统“Human in the loop”的干预形态。
更进一步延伸,尽管当前,基于文本的LLM研究仍是主流,但人类理解世界的维度远远超越自然语言的范畴。相应的,能以更低的成本高效处理和理解海量多模态数据,将决定我们多久真正走向AGI。
2025年,我有三个判断:
第一,基模之争走向尾声。2025年,国产大模型的模型能力、深度推理能力将基本对齐 GPT-4o乃至OpenAI-o1。而伴随竞争烈度的增加,模型基座的大门彻底向新玩家关闭。
第二,套壳产品批量倒闭,得数据者得天下。应用的大爆发会成为主旋律,但简单套壳 GPT的应用,会迎来批量死亡与逃杀。那些能够通过用户数据积累持续优化模型能力和产品体验的企业,会形成正向循环,跑出百亿甚至千亿市值的新商业形态。
第三,再卷Chat死路一条,多模态潜力挖掘仅有冰山一角。过去两年大家集中卷Chat,但市场空间其实非常有限。形成对比,多模态应用带来意图理解、指令跟随与交互方式的颠覆式变革,反而被低估了。但复盘过去从DOS到Windows,从诺基亚到触摸滑动的苹果,从CPU到GPU,不难发现,百年科技产业史,其实也是百年交互与模态的变革史。
艾逗比(idoubi),个人开发者
2024年,有段时间特别打鸡血,每天信心满满去做新产品。也有段时间,觉得一切毫无意义,晚上焦虑到2、3点睡不着觉,想要格式化一切。享受ship新产品的过程,也会因为做太多产品导致精力分散,没有代表作而感到迷茫。自由是把双刃剑,也许找到一个平衡,跟自己和解,才是救赎之道。
这一年让我印象深刻的Moment有两个:
一个是ThinkAny,这个我在一个周末写出来的AI搜索引擎产品,短时间内在海外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让我感到惊喜,第一次有了踩中AI风口的感觉。
另一个是ShipAny,这个AI SaaS开发框架,是我在2024年写的最后一个产品,4小时收入破万刀,第一次找到了PMF,收获满满。
2025,我最看好AI辅助编程,这会让更多的创意得到落地,或许我们会进入人人都是产品创作者的时代。我也会投入此赛道,做一个新产品CodeAny,帮助有想法的人,更快更好的做出自己的产品。
继续All in AI,相信未来可期。厚积薄发,Make things happen。
2025年,你看好谁?
2025年,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评价一家企业的维度有很多,这次我们想把评价权交给读者,请你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分析来选择2025年你最看好的海外企业和国内企业。
我们期待看到你们的选择,听到你们的声音。
相关攻略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请回答2025:35位大模型创业者一致看好智能体爆发
更新时间:2025-09-10
字节版Operator抢跑OpenAI?直接免费开源,网友:怒省200美元!
更新时间:2025-09-09
闲来无事,我测了测国产大模型的RAG能力
更新时间:2025-09-09
AI2025!8大热门赛道开年前瞻,从AI眼镜到推理Scaling一网打尽
更新时间:2025-09-09
Qwen开源首个长文本新模型,百万Tokens处理性能超GPT-4o-mini
更新时间:2025-09-09
百度文库,一脚踢开AI「十亿营收俱乐部」大门
更新时间:2025-09-09
DeepSeek,改变了AI的游戏规则
更新时间:2025-09-08
xAI的Grok-3有望下周登场,推理性能超OpenAIo1
更新时间:2025-09-08
两名学生打造一款AI应用,一年50万用户
更新时间:2025-09-08
滚烫Deepseek一夜刀掉英伟达4万亿,除夕开源多模态新模型:7B超越DALL-E3和StableDiffusion
更新时间: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