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08ai导航网发布时间:2025-08-19 09:58:21
退潮时,留在沙滩上的不应是打工人的血汗与眼泪
在DeepSeek爆火,再一次掀起AI浪潮之时,另一家AI明星公司澜码科技却于近日传出裁员欠薪的消息。
据悉,市面上已经有多家媒体报道,从2024年10月起,澜码科技停薪资、停社保已经超过三个月,并于近期对数十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指出:2025 年 1 月,澜码科技已拖欠员工 3 个月的工资,4 个月的社保和 5 个月的公积金。唯一的一次补交是在 8 月的公积金,直到 12 月才补上。公司具体欠薪金额无人知晓,因为公司从未对员工公开。不算社保和公积金,澜码科技至少欠员工 800 万薪资,这是基于每月约 200 万的工资支出估算的。
除此之外,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澜码科技的关键词时可以发现有多名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讨薪,称公司陆续停止发放工资、社保和公积金。
到2月25日时,澜码科技公众号对此发出声明,表示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中,只是面临应收账款回款慢等问题。但是,大众期待的或许是澜码科技直面公司社保欠缴、薪资拖欠等问题进行正面回应,而并不是短短的一句“正常运营”可以搪塞。
澜码科技创始人、CEO周健回应称,公司因融资问题进行了裁员,但并非全部裁员,目前仍保留约20名员工。周健表示,公司已支付了三分之二的欠薪,并正在积极寻求被并购的可能性,同时他个人也已通过借钱和卖房来偿还员工薪资。
但是周健此番回应并未能安抚被裁员工情绪,仍有不少员工持怀疑态度。并且有媒体实地到访,发现其办公区域十分安静,进门处的休息区域及前台均无人,鲜少有员工进出,里侧能容纳十多人的办公空间,大量办公桌空置,仅有两三人落座办公。
短短两年,澜码科技从明星AI企业走向裁员欠薪,让人唏嘘不已。一位手持顶级文凭、自带行业光环的创始人,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一家估值飙升的初创企业,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创业故事,在拖欠员工3个月工资、5个月社保公积金的冰冷现实面前轰然崩塌。
当员工手持盖有公章的劳动合同讨薪无门,当社保公积金账户连续出现“欠缴”的刺目红字,曾经被创业者挂在嘴边的口号就显得尤为讽刺。
尽管澜码科技一直以“企业级AI Agent”为宣传口号,但其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大型模型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复杂的企业业务流程,错误率甚至比人工审核高出30%。其次,客户评估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金融、医疗等垂直领域,澜码科技缺乏深度定制的成功案例,导致产品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与此同时,字节跳动、智谱等大厂迅速推出类似产品,进一步削弱了澜码科技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内部管理也备受诟病。员工反映,管理层决策随意,部门裁撤毫无征兆,缺乏科学的KPI考核制度,项目进展完全依赖创始人的主观判断。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资金链断裂前,管理层对欠薪问题视而不见,直到员工集体抗议才被迫作出回应。
有员工向媒体透露:“创始人周健的刚愎自用导致公司管理混乱,决策过程像写代码一样随意。”对此,周健本人也承认:“管理失误是公司的致命弱点。”
关于裁员问题,周健表示:“元旦期间公司进行了一些收缩,裁撤了部分员工,并安排了后续赔偿。目前我们已经支付了三分之二的赔偿金,公司保留了约20名员工。主要问题还是融资进展不顺。”他还透露,公司正在寻求被并购的机会。
面对数百万的薪资缺口,周健声称已通过抵押房产甚至卖房来偿还员工薪资,并已支付了三分之二的赔偿。然而,这一说法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如果真的卖房自救,为何仍有大量员工未能拿到赔偿?这一矛盾让外界对澜码科技的真实财务状况产生了更多疑问。
在周健的说辞中,澜码科技如今的处境是融资不顺导致。正如他所言,当下的环境确实不好,过去几年时间里一直被称作是“资本寒冬”。一级市场如履薄冰,市场悲观声音不断,VC/PE们募不到资,导致出手投资谨慎甚至不出手 ,进而导致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据融中数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VC/PE合计投资规模为2962.46亿元,同比下降了37.69%;合计投资数量为2403笔,同比下降了30.15%。
但是,对于澜码科技来说,或许这并不是暴雷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2023年8月时,该公司还高调宣布完成了数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背后支持的明星投资机构众多。
短短一年,数千万资金沦为泡沫,归根结底是公司自身出现了问题。
像deepseek、宇树这样的企业,哪怕在资本寒冬的当下,投资机构依然愿意投入大笔资金,这是依托于自身能力所带来的优势。普遍来看,科技企业在结束一轮融资后,亟需进行的是产品更新迭代,让市场看到自身产品的能力,进而吸引更多资金的涌入。而反观澜码科技,其产品质量不支持上述步骤。当字节、阿里等大厂入局智能体赛道后,作为中间层平台的澜码科技瞬间沦为鸡肋。最终导致融不到资,到最后沦落至发不起工资,被打工人声讨的处境。
这样的故事让记者想到雷军曾在年度演讲时说:公司的账上留有一笔现金,就是天塌了都不许动,就是要确保能发18个月的工资。如今来看,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一个创业者的真正体面,不在于融资发布会的镁光灯有多耀眼,而在于面对失败时,能否守住支付员工最后一笔薪水的底线。当创业激情退潮时,留在沙滩上的不应是打工人的血汗与眼泪,而应是契约精神铸就的商业文明基石。毕竟,能对失败负责的创业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尊重。
2025年是AI行业的寒冬,过去疯狂且热烈的环境已然不在,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审视AI留下的一地泡沫。
澜码科技的困境并非个例。据统计,2024年国内注销或吊销的AI企业接近8万家,融资规模同比骤降37.69%。
与澜码科技类似,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纵目科技也在2025年初陷入危机。这家曾市值高达90亿的公司,因一系列丑闻引发广泛关注。总部断电封楼、老板失联“跑路”、高管集体离职,上百名员工不仅失业,还面临数月薪资无处追讨的困境。纵目科技的创始人唐锐拥有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并在美国硅谷的汽车电子半导体领域深耕近二十年。他回国创业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能力,成功吸引了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投资。然而,纵目科技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无论是纵目科技还是澜码科技,它们的困境都揭示了AI行业的深层次问题。科技公司的融资窗口期短暂,持续融资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创始人在资金链断裂时才匆忙应对,往往为时已晚。例如,纵目科技在经营困难时,创始人唐锐以**融资为借口敷衍员工,甚至描绘美好蓝图,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
澜码科技与纵目科技的崩塌,是AI行业寒冬的缩影。随着资本热潮的消退,真正的技术价值将逐渐显现。
这场危机或许会淘汰一批“伪AI”企业,但也将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力量。对于幸存的企业而言,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生存路径,例如转向B端定制化服务、聚焦垂直领域以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或通过技术授权实现轻资产运营。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行业发展。上海近期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设立20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技术落地型项目。
澜码科技与纵目科技的教训提醒创业者,必须在商业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找到平衡点。AI并非短暂的风口,而是一场需要深耕的长跑。创业者需更加注重技术落地、持续融资和人才管理,以应对行业的寒冬与挑战。
开放式创新之父Henry Chesbrough在其著作《通过技术创新盈利势在必行》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漏斗”理论。他指出,开放式创新初期往往存在大量竞争者,但最终只有少数能够穿过漏斗,进入商业化与产业化的下一阶段,其余则逐渐淡出视野。这是一场从宽端到窄端的漏斗穿越之旅。
如今,幸存的AI企业或许已成功穿越漏斗,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更残酷竞争的开始。活下去、走得更远、笑到最后,这不仅考验企业的研发能力,还考验其商业落地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澜码科技与纵目科技的崩塌,既是AI行业寒冬的缩影,也是行业转型的催化剂。这场危机虽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为幸存企业提供了新的希望与机遇。创业者需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应对行业的变化与挑战。
相关攻略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创始人卖房还债,李开复大弟子打造的AI准独角兽暴雷了
更新时间:2025-08-19
AI+居家养老,融资4.2亿美元,住院率降70%,政府凭啥买单?
更新时间:2025-08-19
AI创投2025:有人年入千万美金,有人深套在高岗
更新时间:2025-08-19
顶级VC和大厂,抢滩具身大脑
更新时间:2025-08-19
DeepSeek风靡30天,我们总结了一份使用通识(文科生版)
更新时间:2025-08-19
打不过,就加入,谁说普通人不能抓住这波AI红利?
更新时间:2025-08-19
DeepSeek将成为零售电商行业的“生意参谋”
更新时间:2025-08-19
AI谣言的出现,让头条、抖音卷入了“认知战争”
更新时间:2025-08-19
AI推动多邻国增长:日活4050万,月活1.17亿,付费用户950万
更新时间:2025-08-19
降价75%,DeepSeek“错峰定价”,压力给到了豆包们?
更新时间: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