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教程资讯

谁还请真人模特?AI正在颠覆电商工作流

文章来源:08ai导航网发布时间:2025-08-09 09:12:02

在电商世界,没有人会忽视视觉的力量。

电商图的战争

AI已经接管前线

“卖得好的,不一定是拍得最贵的,但一定是图最能打的。”

在今天的电商世界里,一张图能决定一个商品的生死。

但拍摄成本高、风格难统一、内容节奏跟不上——几乎所有电商人都踩过图的坑。

而现在,AI正在介入这个最重也最难的环节。一批专为电商场景打造的“AI视觉引擎”正在加速涌现——从图生图、模特替换、场景拼接,到整套视觉内容的自动生成,这已经不只是AI绘图,而是视觉生产力的系统重构。

这场关于“图怎么生成”“谁来生成”的AI战争,正在多线开打:快手推出了 Poify,字节上线豆包模特生成,美图早早押注AI设计,连淘宝、微信广告也都在内测视觉生成引擎。

谁先掌握了视觉自动化的工具,就有可能重构转化逻辑。

我要的是能批量出图的工具,还是能出概念图的工具?

是优先效率、还是风格?

是跟平台生态走,还是自建内容体系?

该用哪个工具?

为了更真实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也采访了一位在杭州做服饰电商的朋友,看他如何用AI图解决日更、转化和内容节奏的三重焦虑。

目前这场“AI视觉战”里

有哪些典型角色?

AI图像工具爆发,视觉内容进入“轻工业阶段”,电商人真正关心的,不是模型、分辨率,而是三件事:

出图稳定性:能不能“复制成功”?能不能每次都差不多?

风格适配性:我卖女装,就不想生成一个Techwear风的图;

交付闭环:生成完图能不能直接放进运营素材里,还是还得倒来倒去?

目前市面上的AI视觉工具虽多,但逻辑各异。需求决定 “选谁领跑”,小陈老师将工具分为 “交付层、闭环层、创意层”,对应内容生产链的不同环节。我们结合实战案例,看它们如何解决真问题:

不要迷信哪家AI

TA们也有坑

如果把电商视觉内容的生产理解为链条,那么目前这些AI图像工具分别擅长的,是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大多数AI工具都不是全能型,而是典型的“阶段型”,只适用于特定环节。

电商视觉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迭代的内容闭环。真正成熟的电商人,并不是简单地去选择哪一款AI工具,而是要学会搭建自己的“视觉内容组合系统”。

就像视频拍摄过程中,手机、稳定器、脚本和剪辑软件各司其职一样,AI图像工具也需要分工明确、协同高效。

小陈老师的用法也不是“迷信某一款AI”,而是根据具体任务和需求来进行搭配,他还特别强调了几个常见的坑,以及他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解决方法:

坑一:模板化过度,警惕“视觉疲劳”

“刚接触AI视觉工具时,我一味追求效率,每次上新就用单一模板生成‘白背景+模特手持’的商品图,开始转化效果不错,但大概三个月左右,我发现商品详情页的跳出率开始明显上升。后来我调整策略,用创意工具比如Midjourney,生成一些差异化场景图(比如户外穿搭、生活场景图),混搭到标准图中,比例大概控制在20%左右,数据很快回到了正常水平。”

AI工具的模板太香,但千万别贪杯,80%的模板化搭配20%的创意化,才是电商视觉的黄金比例。

坑二:版权雷区,免费开源,未必真的免费

“刚开始用AI的时候,为了图省钱,我也用过一些免费开源模型生成模特图,后来就踩中了版权坑。有一次我用开源模型生成了一批模特图,结果模特的肖像被原版权方追责,赔偿和沟通成本都很高。”

赛博明星、赛博模特、只要生成人物都可能被告,某些产品图可以不出人就不出人,一定小心再小心。

坑三:单一生态依赖,一把钥匙不能开所有门

小陈老师还提到了“生态锁定”的问题:“我们团队曾经只用豆包AI,跟抖音生态深度绑定,图文风格、尺寸、模板全都是为抖音量身定制的。后来我们扩展到小红书、淘宝,发现完全不兼容,每次跨平台适配成本特别高。另外,我之前试过Midjourney这种自由创意的工具,结果因为平台适配性差,很多图尺寸不合适,又要二次加工,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我的策略是‘平台型工具’负责高效出图和合规,‘创意型工具’负责风格和品牌调性,两类工具搭配使用才是最佳的方案。”

建立“平台工具(解决效率与合规)+ 创意工具(解决风格与差异化)”的双引擎模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生态系统,提升跨平台灵活性。

正如小陈老师所言:

“好的工具搭配,不是让 AI 替代设计师,而是让设计师从‘修图员’变成‘视觉策略师’。”

当行业进入 “日均千图” 的快反时代,那些能快速构建 “工具协同系统” 的团队,正在用视觉重新定义转化率 ——这不是 AI 的战争,而是 “善用AI者” 对传统流程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