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教程资讯

为了证明没用AI我把论文改得面目全非,这届毕业生快被AI检测逼疯了|附降重指南

文章来源:万象ai发布时间:2025-07-25 14:42:16

「天临七年」,毕业论文除了查重之外又多了一道关卡—— AIGC 检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

为了避免学术不端,不少高校开始把 AIGC 检测结果作为论文能否通过的要求之一。

作为一名刚刚结束答辩的毕业生,前一段时间可是和 AIGC 检测周旋了许久。经历了「检测—修改—再检测—再改」的痛苦循环后,终于从 61.7% 降到 0%。

这个过程之所以这么让人崩溃,是因为 AIGC 检测真的不讲武德:

有些明明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下的,也会被整段标红,判定为 AI 生成;在这一个平台上测出的 10%,换个平台又可能测出 100%;而哪怕是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段落这次测是 0%,下次可能就变成 100%。

这不禁让我深深怀疑,当前的 AIGC 检测和它最初的目的是否已经偏离?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它会对我们的写作和思考方式造成怎么样的影响?

在「降 AI」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那个数字,内容好坏变成了次要的事。论文被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只为了证明「我不是 AI」。与此同时,我还额外支付了不少 AIGC 检测费用。

证明自己没用 AI,成为学生新的噩梦

上网一搜,发现一样被 AIGC 检测折磨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大家都叫苦不迭。

23 岁的美国大学生 Burrel,在一门写作必修课的期末测试中得了 0 分,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怀疑她这篇作文是由 AI 代笔的。

「我的心跳都快停了。」 Burrel 认为,这个指控既荒谬又可怕。

Burrel 称这份模拟求职信的作业完全没依赖 AI ,她给《纽约时报》展示了 Google 文档的编辑历史记录,她表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来起草和修改这份作业。

不过全球知名查重公司 Turnitin 所提供的 AI 检测结果显示,这篇文章有 AI 写作的痕迹。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Burrel 向英语系主任提交了一份长达 15 页的 PDF 文件,里面包含了她写作过程中所有带时间戳的屏幕截图和笔记。

最终,她的成绩被恢复了。但这次经历给 Burrel 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在那次被指控后,当 Burrel 再次提交作业时,她上传了一段长达 93 分钟的 YouTube 视频,完整记录了她的写作全过程。

「我很害怕会因为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而影响成绩。」

Turnitin 尚未回应这一报道,但其首席产品官 Annie Chechitelli 曾在 2023 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AI 检测分数不应被用作判断学生是否滥用 AI 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现在美国已经有一些高校学生在网上发起请愿,要求他们所在的大学停止使用类似的 AI 检测工具,随着 AI 工具的渗透,可以预见这样的矛盾将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愈发频繁出现。

搞懂 AIGC 检测的基本逻辑

AIGC 检测结果为什么总像是随机生成的?它的检测逻辑究竟是什么?毕竟只有理解它的原理,才能在「降 AI」时对症下药。

传统的论文查重主要是与已有文献数据库进行比对,查重报告会明确告诉你是哪些段落和哪篇文献重复了。

所以对于传统「降重」,前人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打法」,比如改写句子结构、同义词替换、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总之,只要能避开与已存在文献的重复,就能过关。

但到了 「降 AI 」这里,这些已有的经验似乎都失灵了:

AIGC 检测更像一个黑箱,标准不明。目前任何一种检测手段都无法保证 100% 判定哪个是 AI 写的,哪个是人类写的。因此,检测系统通常都会给出一个 AIGC 疑似值。

虽然说这只是「疑似度范围」,系统也声明「检测结果与论文质量无关」,但一旦超过某个数值,论文就会实打实地不通过啊,让人有种无处申诉的无力感。

就连人大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也要在 AIGC 检测中被迫「自证清白」:他的研究团队的一篇耗时三年、基于真实案例撰写的关于直播产业的研究论文,却被某论文检测平台标注为「高度疑似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