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教程资讯

给4个老人配助听器花了一台车的钱?武汉企业用AI研发智能助听器,价格仅为国际大牌1/5

文章来源:万象ai发布时间:2025-07-14 16:26:39

助听器面临的局面很尴尬。

我国有2亿听障人群,但助听器渗透率却不足10%。

价格高,是助听器渗透率低的关键原因。市场上,高端助听器基本由国外品牌垄断,效果好,也贵。4个老人,8只耳朵配助听器,就抵得上买一辆汽车。

国内品牌助听器更便宜,但知名度不足,市占率低。

网上有百元价格的助听器,效果奇差,越戴越聋,被称为“模拟助听器”。

AI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受访者胡拥军经历了父亲的一次突聋,注意到助听器市场的两极分化。他于2014年创办了豆听科技,研发出的智能助听器,售价仅为500到2000元不等,预计明年上市,验配效果堪比万元价位的专业机器。

国外高端品牌助听器价格高昂,一是验配流程复杂,二是内置芯片技术的垄断性。

传统上,听障人士先用专业机器测听,测出听力受损频段,再根据听力图到线下门店,找专业的验配师验配。

流程看似专业,却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在验配环节,助听器线下门店客流少,不得不把客单价拉很高。

如果测听、验配,不需要听力师、验配师,仅凭助听器就能实现呢?

“有的老人不会测听。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优化验配公式,调节各项参数,直接用助听器来测听。经过10年的技术积累,精度可以控制在5分贝以内。”胡拥军说。

仅测听不够,助听器要匹配每个人的听力情况,芯片是考验。

听障人群的听力损失频段不一,程度也不一。高端助听器把声音从低频到高频,切分成多个通道,部分频段声音放大,以适应不同听障人群的需要。

目前,国外助听器品牌最多将声音切分为32通道,精细化处理能力更高。它的技术难点在于,指甲盖大的助听器里,要具备超高运算能力的同时实现低功耗。

胡拥军提出的设想是,研发出配备四种或八种模式的智能助听器,听障人士可根据自身听力情况,选择听起来更舒服的模式。

“这种助听器采用8通道数量就可以做到,这种芯片技术国内已经攻克了。”

在武汉,不止豆听科技一家试图用AI改变听力行业。

同样在光谷,zdeer左点推出了多款助听器,售价仅为国际大牌的1/5。“目前市面上助听器至少落后我们实验室两三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左点合伙人陈毕盛说。

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到助听器后,听障人士通过和助听器对话,就能判断出听损情况。“聊得越来越多,机器就越来越懂你。”陈毕盛认为,比起人工验配,人工智能的验配流程将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助听器行业常见的降噪问题,zdeer左点提出的方案是,在传统的DSP芯片外,增加一块专门运行AI降噪算法的边缘神经网络芯片。

算法剥离出空调声音并压低降噪,或多或少会损失部分言语频段,导致言语声音的失真和不自然。“人工智能的边缘神经网络不是单纯把环境噪声压下去,它单独把人声剥离出来放大。环境声音听得很清晰,人声更加清晰,整个听感会更好。”陈毕盛说。

同时他也坦言,尽管算法早已具备,受限于芯片的制程、算力等问题,待机时长不到两小时,尚不能投入市场。

但预期是乐观的。两位受访者均认为,当技术成熟时,凭借我国供应链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助听器成本一定会继续降低。

AI不仅改变听力行业。

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总量多达1326家。它们持续推动行业进化,覆盖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多领域。

兰丁智能用AI把宫颈癌筛查普及到了广阔的农村,智化科技用AI极大提升了新药研发效率,数传集团用AI让每一个读者都有了“伴读书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在成为现实。

“技术会逐步平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普惠。”左点合伙人汪立君说。